历史上,高长恭是东魏权臣高澄的儿子,北齐首任君主高洋的侄子。他因貌美,被后世称为“四大美男”之一;他同时也是猛士,作战常佩戴面具,在邙山之战中大破北周军队。后因功高盖主,被堂弟齐后主高纬毒死。话剧《兰陵王》虽以高长恭的人生经历为背景,却并不局限于对历史的再现,是罗怀臻的戏剧现代性观念与王晓鹰探索中国式舞台意象现代表达的艺术实践。
《兰陵王》以面具为中心意象,体现出强烈的戏剧冲突。该剧共分四幕:第一幕,兰陵王佩戴女人面具,化身“可人儿”,拼命讨齐主欢喜,以苟活;第二幕,齐后令兰陵王戴上了使他成为英雄也化身恶魔的大面具;第三幕,兰陵王佩戴大面具赢得战争,完成复仇;第四幕,齐后牺牲自己,打碎大面具,使兰陵王告别迷途,回归本心自我。四幕采用了迫害、复仇和救赎的三段式结构——第一幕是迫害,第二、三幕是复仇,第四幕是救赎。作为话剧中心意象的面具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剧中矛盾皆由面具引发,并指向面具。剧作也在围绕面具产生的对立与交织的人物关系中,确立起全局结构、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
中国古代最早对“意境”的表达是在王昌龄的《诗格》中,他将诗分为“物境”“情境”“意境”,意境即“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现代意境观念的奠基人之一宗白华亦云:“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
在《兰陵王》的表意体系中,表层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背后是对“面具”意象的塑造。剧中,编导王晓鹰借助具有丰厚意涵的艺术元素,引导观众通过作品塑造的“意象”形成“意境”。
近期,由国家话剧院出品,罗怀臻编剧、王晓鹰导演的话剧《兰陵王》在京演出。作品以北齐名将兰陵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以面具为中心意象,讲述了一个关于“灵魂与面具”的深刻寓言,通过对中国式舞台意象的现代表达,展开了对人如何生存、如何实现自我的哲思。